英国《自然·通讯》杂志5月9日发表的一篇物理学论文称,一种利用高功率脉冲电磁波远程探测放射性物质的方法业已问世。远程探测工具可帮助安全处理放射性物质,而且也可能用于处理核危害,包括核电站事故和探测核武器。
如今引力波被发现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让我们回顾一下200年前同样神秘的电磁波的发现及应用历程,看看电磁波是如何开创人类无线电技术的新纪元。电话、电报、电视、网络、手机、导航、雷达等深刻改变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发明,精确的折射出了人类掌握和使用电磁波的能力。
电磁波是如此的强大,从微波到X射线,从紫外线到红外线,从γ射线到无线电波,即使为世人所歌颂、崇拜数万年的光,也只不过是它统治下的一个小小的国度罢了。强大的电磁波,在通信领域有两个亲儿子级别的应用,即微波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都想独自继承电磁波在通信领域的疆土,于是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夺嫡大战”。
4月13日,科技部863计划课题“电磁波频谱响应材料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技术”验收会在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召开。该项课题由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共同承担。
信息时代电子电气设备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效应,如电磁信息泄露、电磁环境污染和电磁干扰等新的环境污染问题。高性能电磁波屏蔽材料已成为解决电磁波污染的关键技术。
本文针对无线通信业务增长,用户数量急剧增加导致的频谱资源匮乏问题,就当下备受研究学者们广泛关注的轨道角动量复用技术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尽管存在轨道角动量电磁波接收难的问题,但其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仍有广大的应用前景。
为保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安全运行,贵州近日在FAST电磁波宁静区启动遥感监测。
近期,东南大学研究团队(赵捷、阳析、戴俊彦、程强教授、金石教授以及崔铁军教授)及合作者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从理论上提出并实际研制了一种时间编码数字超表面,可实现对非线性谐波的动态、高效调控。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飞行器结构强度系李宇航副教授、邢誉峰教授团队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潘泰松副教授合作,在太赫兹电磁波超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