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十六号”卫星任务是实现空间探测和技术试验。该卫星装备的X和Ka波段两个国产行波管放大器均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自主研制。
近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发射机系统研究室利用成熟的高可靠的分布式全固态刚性脉冲调制器试验平台,成功完成了高功率宽带毫米波回旋行波管测试。测试结果已达到预期目的。
功率行波管的发展走过了70年的历程,具有宽频带、高功率、高效率等特点,是现代雷达通信电子战等系统的核心元器件,并不断地推动系统向高频率、高功率、集成化、一体化发展。
尽管行波管如此重要,但它的起源还是鲜为人知。大多数权威机构将它的发明归功于一个名为鲁道夫•康夫纳(Rudolf Kompfner)的奥地利建筑师,据说是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发明了行波管。事实上,有关这个课题的教材往往也趋于承认康夫纳是唯一的发明者。
2017年9月15日,北京时间下午7:55,美国的卡西尼号飞船降落在土星,向地球传输了最后一批数据。卡西尼号飞船经历了20年太阳系旅行,其中包含了环绕土星的13年。卡西尼飞船上所有的射频系统几乎都是由行波管实现,包括科研仪器、遥感、控制和回传地球数据链。
空间行波管放大器于1962年首次应用。其行波管(TWT)由贝尔实验室(Bell Lab) 制造并用于Telestar1卫星,频率3 7GHz~4 2GHz,输出功率2W,增益40dB,效率10%,相移50℃,质量1Kg,一个收集极。
本文从自动测试技术出发探讨了自动测试系统框架,建立了规范、科学的测试方法和数据管理体系,后续期望与用户单位和制管单位一起进一步完善,从而形成行业规范,进而建立标准。同时,本文还研究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智能调试技术,可进一步发掘产品性能,使器件工作在最佳状态。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为“中星2D”卫星配套研制的Ku波段辐冷型空间行波管于3月26日成功开机。这是国内第一只Ku波段大功率辐冷型空间行波管成功在轨应用,标志着我国在通信用辐冷型空间行波管研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